“双碳”大潮席卷建筑排碳,第二届国际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大会成功召开

时间:2022-04-15 11:52来源:国家光热联盟

——8000多人次参加第二届国际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大会,共论产业发展新征程

  行业精英再聚首,共谋可再生能源供热新篇章。国家能源局《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供暖作用,持续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做好清洁取暖专项监管。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推动可再生能源供热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供热系统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第二届国际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大会”于2022年4月12日在线召开。
  本次大会由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称太阳能光热联盟)、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共同主办,内蒙古旭宸能源有限公司、北京天瑞星光热技术有限公司、成都禅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协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太阳能光热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何雅玲,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胡润青,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天瑞星光热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河北道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夏大学、宁夏中昊银晨能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南洋理工大学的报告嘉宾(按发言顺序),和全国各地的专业研究机构、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代表共2400多人于腾讯主会议参会,场外直播间听众5870多人次。
  充分认识可再生能源供热价值
  大会开幕式上,太阳能光热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何雅玲院士,太阳能光热联盟理事长、大会主席王志峰博士应邀致开幕词。
  何雅玲院士在致辞中回顾了由内蒙古旭宸能源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供热大会。她表示,旭辰能源建设的大型槽式集热供热供暖系统,对于北方地区清洁供热供暖项目探索意义重大,并期待明年大家能有机会实地参观邯郸“太阳能光热+”综合开发工程。她认为,国家对可再生能源供热工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多个层面的支持政策;但仍面临着支持政策保障、投资运营模式、项目运行和管理等挑战。而科技创新是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推进器。她希望与会者能够深入交流探讨,加强合作,为推进我国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相信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可再生能源供暖供热市场必将迎来较大发展。
  大会主席王志峰博士在致辞中对连续两届大力支持国际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大会的旭宸能源,以及本届大会协办方天瑞星和禅德太阳能表示诚挚的感谢。对发言的老师们表示感谢!他表示,我国目前还是以火电为主,“一刀切”的“煤改电”反而会增加碳排和采暖人群负担。有数据表明,2022年1月,北京市采暖平均每天烧天然气1.1亿立方米,天然气采暖所产生的碳排放也更惊人。聚焦“双碳”目标,我国可再生能源采暖的方式越来越重要。
  需求导向,引领发展
  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胡润青分别作了题为《“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学习与若干思考》、《迈向碳中和的供热路径研究》的主旨报告。
  吴吟先从分享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规划执行中应强调的重点,即,高度重视落实节能优先方针、发挥甲醇的综合效用高度重视甲烷减排问题,以及关于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建设的思考。从多维度阐述可再生能源供热的发展路径。
  胡润青研究员的报告,分享了欧盟供热制冷路线图,对我国供热生产和消费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对可再生能源供热的供应潜力和迈向碳中和的新型热力系统的目标、热力需求展望、技术路径和政策机制保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证。她从政策层面和热能价格构成,对可再生能源供热替代,进行了中高温、中高低温分类。报告列出了大量供热需求的数据,包括国家统计年鉴、清华大学节能周最新发布的2022版采暖热能消耗、工业级热能消耗等,这些数据都很有权威性,覆盖面也很广。
  技术引领,释放动能
  本届大会的报告嘉宾是我国可再生能供热领域的代表性的教授、学者、企业家,以及行业领导。这些代表性报告质量非常高,报告内容深刻而广泛地涵盖了可再生能源采暖的关键材料、技术、装备、系统、推广等各个方面,一些专利和自主研发技术也是在本届大会上才首次亮相,这些原创的、前沿研究必将对行业产业深远巨大的影响力。
  01 高效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与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和代彦军两位教授分别作了《用于热水、采暖和蒸汽供应的高效热泵技术》和《太阳能PVT热泵供暖技术及应用》的报告。他们分享了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热泵创新技术,在促进供热电力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公开了上海交大发明的开式大温升热泵蒸汽发生系统,多年来在工业用热系统中的应用,首次分享了在上海应用中的翔实的应用数据,难能可贵。王如竹教授表示,该热泵技术现已形成中国乃至一带一路国家的应用适应性空间图谱。
  代彦军教授随后详解了太阳能热泵、太阳能PVT组件、PVT热泵及性能、及其应用及效益分析。他表示,将直膨式PVT组件与热泵系统耦合,形成太阳能PVT热泵系统,实现建筑的高效热电联产。对比传统单一光伏或光热系统,太阳能综合利用率有显著提升。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PVT研究的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季杰教授的《对太阳能建筑供热的思考》报告,提出了太阳能建筑供热需考虑的地域差异、全年应用、城市与乡村、建筑类型、主动与被动供暖、太阳能集热方式、与其他热源互补、经济性&可靠性&效率等问题,他着重从主被动结合、光电光热综合利用、太阳能热泵空调、太阳能蓄热供热四个方面进行大量的案例解读,提出可再生能源供热应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全年应用,经济可靠原则。
  天津大学副教授尹宝泉《基于光伏光热联用(PVT)的建筑供能系统设计及案例研究》,对基于PVT的建筑供能系统案例进行了剖析。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拔尖副教授沈朝的《太阳能热电联产与柔性调控》报告介绍了分频型PV/T系统的热/ 电灵活调控,供暖的可行性分析等内容。大连理工大学张吉礼教授所作的《北方村镇建筑太阳能PVT热泵冷热跨季双储综合能源技术》报告,则以需求为导向提出了北方村镇发展太阳能综合能源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分析了PVT热泵综合能源技术成果和土壤冷热跨季双储能源方案,发展产民一体、一产多用的解决方案。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可以落地应用于产业的先进技术。
  02 二氧化碳智慧供热大有可为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让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建造的“最美、最快的冰”备受瞩目。北京大学教授张信荣的报告,介绍利用天然工质二氧化碳高效热力学循环的新型供热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管理手段,从冷热统筹的角度出发,采用冷热一体的形式为多品位热源需求场景,提供冷、热联供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助力供热行业向低碳化、高效化、智慧化发展。
  03 聚焦乡村高效低碳供热技术
  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抓好可再生能源供热工作。同时,必须符合现代能源体系的要求,同时还要安全、高效、低碳、经济、便捷。
  清华大学杨旭东教授在《我国乡村碳中和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报告认为,农村实现碳中和的核心要是减碳、节能、降污、经济、舒适五位一体的工程。他认为,随着北方清洁能源取暖行动的全面推进,我国农村生活用能和碳排放已开始处于下降趋势,但未来路径如何发展需要认真设计;煤炭即将完成在农村中的历史使命,生物质从被依赖到被遗弃,未来可再次承担起替代零碳燃料的重任;空间是制约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关键因素,农村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地区应大力发展零碳建筑、零碳乡村、实现减污降碳节能经济舒适协同目标。提出农村能源有需求、有空间,有条件,我国村镇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太阳能为主的综合能源新机遇。他期待未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新征程中,农村能源再现辉煌。
  北京建筑大学熊亚选教授的《城市固废复合储热技术助力美丽乡村振兴》,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从多维度、多层面进行论述。
  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创新的目标是,要做到“资源用得好、财政补得起、设施跟得上、居民可承受”。而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在促进能源利用与乡村振兴的高速融合,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也必将催生产业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04 青藏高原太阳能供暖蓄热是关键
  青藏高原乡村地区供暖条件落后、人居环境恶劣,提升宜居环境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诉求之一。高原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供暖是当地适宜的供暖方式之一。但在冬季寒冷漫长、低压缺氧、极端干燥等典型高原极端特殊气候条件下,为太阳能供暖安全性和可靠性带来了巨大挑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王登甲分享了《青藏高原太阳能供暖蓄热系统实用设计方法》,以其团队多年扎根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科研实践,分享了“蓄热系统是太阳能供暖系统的核心”,提出了“太阳能蓄热系统选型依据宽泛、精确度低”“太阳能蓄热系统选型依据宽泛、精确度低”等问题,以及团队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并以案例实际运行效果验证其可行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他认为,解决了太阳能蓄热系统的设计问题,高原地区才能成为太阳能供暖的“先行地”!
  云南师范大学李明教授的《太阳能多模式干燥农产品的应用及其关键技术》报告,针对藏区丰富藏药、农产品资源建立相关技术加工标准,充分发挥太阳能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特色创新绿色加工方式,用“绿色能源”来创造“绿色食品”。他期望,下一阶段与太阳能热利用企业一起推进太阳能干燥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产品干燥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水平。提高云南省的科技影响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经济发展。
  05 建筑清洁能源供热系统化、数据化
  在建筑清洁能源采暖方面,北京建筑大学李德英教授作了《清洁能源供热助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的报告。他表示,建筑以节能与低碳发展为导向的三大实施策略为高质量发展、降低用能需求、转变生活方式。为此,需构建以节能与低碳发展为导向体系,包括建筑节能、过程管理、绿色低碳、数据说话等运行阶段的体系,提供供热系统各个环节的数据支撑。
  06 储热/储冷技术
  供热制冷能源消费约占全球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50%。而储热储冷技术具有规模大、成本低、寿命长等优点,在电力、建筑、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铭、原郭丰,天津大学教授吕石磊,南洋理工大学热力系统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杨立中,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张雪松等报告嘉宾从储热/储冷的技术进展、材料制备技术、系统集成示范及其应用场景等多方面进行阐述。他们的报告分享太阳能跨季节储热技术,建筑侧紧凑型相变储热蓄冷技术,相变储热供暖技术,可用于清洁供冷的零下温区储冷技术,以及储热材料微观机理研究。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伯明翰大学讲席教授丁玉龙《基于热化学热能存储的供热与供冷技术》的报告认为,目前是热能处理能量转换与传输占主要作用,因为化石燃料提供了储能功能,所以储能技术的地位不高;但到2050-2060年,因可再生能源无法提供储能功能,储能的作用就非常重大。他的观点是,在向碳中和进发征程中,一次能源到终端用户的能源转换次数越来越多,每一次转换都有能量损失,而损失的绝大部分是热能,因此废有利用非常关键,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同等重要,而起关键作用的热能储存。他介绍了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刚刚发表论文的基于水合盐热化学热能存储技术,并介绍了其系统研究,材料制备,设计搭建实验平台,以及相关实验结果。技术的先进性不言而喻,更值得关注的是,对于科研人员进行创新性研发工作的可借鉴性。
  07 企业是推动低碳转型的中坚力量
  本届大会上,北京天瑞星光热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于靖博士作了《槽式太阳能复合能源站热利用》的报告。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集自主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综合服务于一体的高技术产业化公司,天瑞星是卓越的中高温集热管和太阳能光热应用系统供应商。报告通过介绍其近年来以高温太阳能集热管推广为主线,建设的 “太阳能光热+综合能源”智慧能源项目,深耕太阳能光热产业。
  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蔺瑞山作了《中深层地岩热供暖技术及其应用》报告,简述了其太阳能供热以及“地热能+”供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河北道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光热研究院院长韩成明和宁夏中昊银晨能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宁夏大学副教授刘娟分别以“双碳目标下的太阳能中温热利用技术发展路线”和“双碳目标下光储集萃技术助力乡村振兴”为题,以其多年来建设运营的太阳能光热+清洁能源项目,针对可再生能源应用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进行分析,阐明“光热+”清洁供暖技术、设备,健全可行的商业模式都很重要。
  高水准的报告,赢得业界赞誉
  本次大会的24位报告嘉宾从学术研究、关键技术、应用案例、市场潜力等方面对可再生能源供暖技术进行解读,旨在将太阳能最大化利用,在践行双碳战略中发挥可再生能源的中坚力量,更好地开发万亿级可再生能源利用市场。
  本次会议也得到业界同仁的广泛响应,除个人参会代表外,还有一些单位则以组织员工集中参会。
日出东方、四季沐歌、太阳雨组织研发团队线下参会
  在从早上8:30到19:30一天紧凑的会议中,互动评论区一直爆火,提问、讨论非常热烈;点赞者甚众:“今天的会议规格很高,组织很到位,水平很高,学到了很多干货!非常感谢!”“大会报告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报告内容丰富,技术要素齐备,案例分析客观实在,问题直指要害,体现了可再生能源供热产业发展中的新要求、新期待。”“因为我本来就是做供热的,今天听了我们联盟组织的供热技术大会真是太过瘾了,看到好多行业专家和我的师兄和老师,非常激动。”“本次会议内容非常全面,知识结合实际,信息量也很大。”
  大会主席王志峰博士作总结发言时表示,本次会议非常成功,报告内容覆盖面很广,包括了农村、城市,国内外,制冷供热技术;涵盖了从技术到经济(市场应用),到政策各个方面;在技术来源方面理论联系实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高水平成果纷纷呈现,包括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技术分析;胡润青研究员,丁玉龙院士的最新成果还是首次公开发表。他表示,在“双碳”战略下,燃烧时排碳的天然气不能算是清洁能源,甚至连能源的清洁化利用都算不上,国家应该逐步禁止使用天然气采暖。在“双碳”新形势下,可再生能源采暖别无选择;技术进步,替代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采暖指日可待。
  王志峰博士最后宣布,第三届国际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大会拟于今年10月在保定召开,欢迎关注!(文/董清风)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