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同台共话,太阳能光热“薪火相传”,新生代“遇见未来”

时间:2021-10-29 09:06来源:国家光热联盟
  为培养思辨、创新能力,在交流中思想碰撞,在表达中自我提升,10月22日下午,由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承办,中北大学能源动力工程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太阳能热利用科学技术研究生论坛”举行了在线访谈活动。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士的研究生们以及导师们围绕“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方法”“导师培养研究生心得体会”“新生代看太阳能热发电科技未来发展”三个主题畅所欲言。
图:北京工业大学张灿灿教授主持访谈环节
  风华学子思维盛宴,与智者同行必有蜕变
  在研究生们自由发言环节中,同学们都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太阳能光热联盟提供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感谢内蒙古工业大学能动学院和太阳能光热联盟的辛苦组织;感恩老一辈的科学家、行业中坚力量的学者对同学们精神上的关怀与鼓励,专业上的倾囊相助;让来自同一院校不同领域、同一领域不同院校间的学生们能够无障碍地沟通和交流,助力同学们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以及自我提升。
  7位获得本届研究生论坛优秀报告证书以及“德芳太阳能热利用奖学金”的同学们受邀进行了发言,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和科研方法及心得。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胡峰同学说,“感谢光热联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生论坛的平台,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聆听大家报告时开拓了视野,也在互相交流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也是导师王志峰老师一直教导我的,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科学问题的凝练,至少要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此外,我们都要在钻进去做科研的同时,也能学会跳出来,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自己做的研究工作。修身治学,多交流多思考;明德笃行,多实践多总结。”【获奖等级:一等奖;导师:王志峰教授;报告题目“超临界CO₂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与优化”】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贺明飞同学表示,要特别注重基础与实践相结合,基础在于经典著作的反复阅读,实践来自于工程建设过程的切身体验;在实践方面的培养,要从细节出发;总结科学问题很重要,要注重对机理性问题的探索;此外要抓住专业平台的交流机会,进行学习。【获奖等级:二等奖;导师:王志峰教授;报告题目“大型储热水体浮动型顶盖的热学和力学分析”】
  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张田歌同学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跟导师、师兄师姐沟通,多看文献,注意文献阅读的方法,提取研究方向和内容;做实验要多做几个点,减少误差,减少偶然性;用软件优化出来的结果要与实际相对照;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要跟比自己优秀的人做对比,找出自己不足。【获奖等级:二等奖;导师:闫素英教授;报告题目“不同表面活性剂及浓度对碳管纳米流体稳定性和热物理性能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赵紫薇同学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为,通过外循环和内循环两个进行:内循环就调整自己的学习,多看文献,多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外循环就是多与导师沟通交流反馈科研进度、同门同学沟通自己的想法、以及多参加像研究生论坛这种学术会议,了解科研最前端的内容,这些沟通交流是一种非常好的反馈,对于自己的工作,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两个循环缺一不可。【获奖等级:三等奖;导师”白凤武研究员;报告题目“立管内密相颗粒流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窦蓬勃同学表示:本次论坛有几个报告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契合,非常受启发;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郭明焕老师的报告谈到的向量工具在光学上的使用,其实也是一个方法论;科研过程,我们需要有一个使用得当、能够提高效率的工具。王志峰老师特别对太阳能热发电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这也让自己理清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也说明我们在做科研方向之前,需要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非常清醒地认识,制定可行的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获奖等级:三等奖;导师:代彦军教授;报告题目“单双级氨水再吸收储热实验性能”】
  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蒙同学分享了阅读文献的方法。他表示:先阅读课题组发表的论文,切入课题、找准研究方向,然后从中文文献开始读博士论文,再读其他的一些核心期刊论文,接下来看前沿的英文文献;做实验时一定不要偷懒只做一组数据,要有几组平行数据,一旦其中一组可能出现异常就有一个对比。【获奖等级:三等奖;导师:饶中浩教授;报告题目“太阳能相变蓄热系统中固-液相变模型改进”)
  内蒙古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赵晓燕同学说,很荣幸自己在汇报过程当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志峰老师、中北大学刘汉涛老师以及各位同学的指点;自己平时时间比较紧张,通过两天研究生论坛的交流,很受启发,打破了自己闭门造车的状态。她强调及时记录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实验记录一定要当天完成,不能写回忆录。【获奖等级:三等奖;导师:闫素英教授;报告题目“积尘工况下LFR系统能流密度测试及光学性能预测”】
  科研共分享,交流促成长。对于学习科研的心得体会交流,同学们谈得最多的关键词是:“读文献——方法引领,拨云见日”,与老师、特别是课题组的同学“交流沟通——树立问题意识,探寻事物的本质与真相”“调整心态——心之所向,得失平常”“理论模拟与实验相结合”“加强科研责任感”等。
  学生成长的灯塔,科研创新的工匠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每个人在成长中都遇到过无数的老师,好的老师是一座灯塔,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传授知识的科研引路人,鼓励前进的生活好榜样。而在研究生阶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对于研究生人生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导师培养研究生心得体会”交流环节,四位导师谈得最多的就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实践出真知,深刻诠释了研究生论坛“论”的标签,不断探索是研究生的闪光点,让敢想敢做成为太阳能热利用科学技术创新的信仰。
图:四位导师传授经验(从左至右依次为王志峰、闫素英、郭明焕、赵斌)
  王志峰教授表示,学生一定要阅读本专业的经典著作,而不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查阅文献上。他说自己的研究部门没有大学通常都有的组会,这是因为,一、研究生不应该是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老师把课题目标告诉学生,如何披荆斩棘找到一条路去实现目标应该是学生自己去做的事。老师如果把路径都告诉学生了,那学生就失去了一次最好的训练机会。二、研究生导师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并不一定比年轻人强,平时事又多,并不了解学生问题的细节,在组会上提出的意见可能会干扰年轻人的思维和思路。
  “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因为教学条件与生源影响,我尽量发挥学生比较能吃苦的优势,因材施教,增加实验研究。”博士生导师闫素英教授说,一直以来,她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平台。一是实验平台,基于自己的导师——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主任田瑞教授等建设的“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打下的基础,在这个实验平台上,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实验的机会;二是交流平台,每年都带学生参加太阳能光热联盟主办的研究生论坛、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太阳能光热联盟组织的企事业单位走访,多听多看,本人和学生都受益特别多;三是创造更多的合作交流,从项目上、其他与科研有关的各方面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多地走出去,跟优秀的大学、优秀的研究生接触,开阔眼界,鼓励他们抱着学习的心态去交流;比如,去年送一位博士生去西安交大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学习到一流学校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潜力;四是多学科融合交流;五是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此外,“作为导师更多需要耐心,提升自己,更好地培养研究生。”闫素英总结道。
  郭明焕老师表示,台上10分钟台下10年功,科研也是一样。即使短短20分钟的报告,也是积累了好长时间,作了充分的准备,多听前沿报告。他表示,做论文综述、绪论要调研得非常详尽;要去现场、去工厂,亲身实践,这样更有利于挖掘深埋的机理问题;多交流,在项目现场与工程师、技术人员等多交流,他们的经验很丰富,项目节点多细节也多,与跟他们交流会得到很多的有益的启发和意想不到的收益;当然还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模仿和翻新的工作更容易出成果,但实际贡献小,论文致谢环节都不可忽视。做有趣,新颖,或重要的工作;抓住一个关键点,坚持做,久久为功去突破,再以点带面取得收获。
  长沙理工大学赵斌教授刚从拉萨出差回来,就参加了研究生论坛。会议期间,赵斌教授表示,指导研究生不但要教学生做学问,还要教他们做人做事,步入社会前懂得规矩。从研究生进校开始,与学生共同做好规划,课程不挂科,确定研究课题。通过课题实验、公司实习、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等方式,让学生开拓视野,有机会展现自己,跟同行交流,做到知行合一。他也表示,良好的科研平台是有效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目前地方高校学生多,但平台少,希望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等具有很多太阳能热利用实验设施和平台的单位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老一辈科学家关心行业技术发展,勉励寄语新生代
  一直以来,工程热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徐建中院士对太阳能热发电的人才培养问题非常重视。他表示,太阳能热发电在未来是一个大有可为的产业,人才非常重要!他多方发力并亲自指导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推动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在本届研究生论坛中,年逾八旬的徐建中院士特别发来闭幕寄语,希望从事太阳能热利用科学技术的研究生们,趁大好年华,全力探索利用太阳能的科学技术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何雅玲院士勉励研究生们能够再接再厉,勇攀科学的高峰,不断创新发展,为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发展贡献出更多的智慧,用青春和坚持来推动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发展,争做未来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的中流砥柱!
  登高博见,太阳能光热新生代“遇见未来”
  太阳能光热联盟理事长、王志峰教授在研究生论坛开幕致辞中就特别指出:风光热打捆、央企大举进入、国家高度支持,让太阳能光热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近期甘肃、青海等地陆续启动了太阳能光热+光伏等项目,太阳能热发电已经进入了一个刚性需求的阶段,吸引了资本的兴趣;美国能源部最近也部署了37个“光热+光伏”项目研发,其中,用于3个光伏研究的项目总资金450万美元,13个太阳能热发电项目总资金2500万美元,光伏+光热项目总资金400万美元……从光热与光伏近5倍的资金配比上,可以看出太阳能光热技术和产业发展逐步向好。
  “创新”是研究生与生俱来的一种内涵和品质。大学有着孕育创新最肥沃的土壤和追求真理的自由环境;由于学者们创造性的劳动,时常都有新思想的萌芽、新理论的诞生、新技术的推广、新产品的孵化;而在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向社会输送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品质的时代新人。
  激活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优秀研究生磨炼的新本领是赋能新时代行业发展的新动能,新生代对于太阳能光热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认识,也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未来。未来800℃及以上高温支撑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将会成为一个新的方向,成本将降低到每千瓦时0.3元~0.4元的水平,作为前沿技术,难度很大,但作为发展方向,值得深研与努力。同时,在太阳能中高温热能利用方面,在“双碳”目标下,工业应用和建筑供能也正成为拓展的应用场景,太阳能跨季节储热正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目前,人们对于太阳能热发电认识还相对比较少,作为从事该相关专业的学生们,不但要致力于科研方面,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己任,还要在科普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科技创新,融洽交流,人才辈出!太阳能光热联盟搭台,太阳能新生代奉献两天饕餮科技大餐让人受益匪浅。本次研究生论坛特别邀请青年教授张灿灿主持了访谈环节,既说明太阳能光热行业江山代有人才出,也是太阳能光热联盟重视人才、打造人才创新强阵地的体现。
  人才的厚度决定了科学探索的高度,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传承不易,创新犹难;三代光热人怀着对太阳能光热事业的敬畏之心,倾心交流、逐梦前行;“研”途有光,心中有“热”!希望同学们对太阳能热利用科学技术研究保持热忱和初心,“让我们在研究中保持敏感和激情,变研究的艰辛为乐趣,感悟专业的发展,真正体会到科研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张灿灿在总结发言时表示。

研究生学习科研方法交流访谈摘录

  关键词:沉下心
  北京大学彭兆睿同学认为,做科研确实并不会一帆风顺。如果钻一个小点钻不下去的时候,抽离出来看一看整个的大局,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样或许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方向,再沉下来研究,可能会更有帮助。
  关键词:多读文献,及时沟通交流
  中北大学张恩维同学分享说,做科研就要多读文献,尽可能获取经验,充实自己,然后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多加实践,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太盲目相信自己,遇到问题,要积极和老师沟通交流,因为老师们的经验和理论都很扎实和丰富,如果能及时和老师交流沟通,那样的话就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更有助于我们科研工作的完成。
  内蒙古工业大学赵晓燕同学也如是表示,“我在科研的过程当中也是深刻地感受到读文献的一个重要性。”对于交流,她说,交流可能使自己事半功倍,可能别人的几句话就能使自己茅塞顿开;我们之前课题组有一个硕士研究生,他平时思维方式就特别的灵活,方法很好很多。通过与他交流,发现他读文献的能力特别强,从文件当中获取有用的资讯的这种能力特别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裴刚教授课题组的高大统同学认为,要多与人交流,多参加会议活动,认真学习相关研究领域老师的报告和见解;做科研要有坚持的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提升自身价值,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
  关键词:多做实验,多实践
  内蒙古工业大学赵晓燕同学分享的体会是,首先做实验要有一个很详细的计划;其次,要详细地记录实验现象,尤其是这种户外实验;最后,要及时处理实验的数据,如果时间特别紧张,也要简单的统计一下。
  长沙理工大学谭恒同学认为做科研最主要的就是多去实践,因为文献和书本的结果与实际应用还是有一定的偏差,所以要去现场搭一个比较贴近实际工况的平台去做实验。
  中国矿业大学鲍义斌同学认为,做实验不能怕麻烦,一定要得到满意的结果才行;此次研究生论坛受益良多。
  西安交通大学韩涛同学认为,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要不断地进行测试调试修订,才能得出一个满意的趋势或者结果,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虽然平时很枯燥,如果最终能取得一个比较让人满意的结果的话,还是很有意思。
  关键词:及时调整心态,加强科研责任感
  上海交通大学代彦军教授课题组的窦蓬勃同学认为,做科研的主观态度要勇于探索、就是培养一种科研的责任感;第二是需要调整心态;自己是通过体育运动,与师长交流调整心态,保证科研效率,有所产出;第三是强化与人交流,合作共赢的意识。只凭一己之力科研容易陷入困境,取长补短,从别人研究方法中找到灵感指导自己的课题。
  北京工业大学吴玉庭教授课题组的娜荷芽同学说,自己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从小蒙古语授课,所以基础不是太好,进入大学以后比别人更加努力才能赶得上同学们的脚步;她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获取过程当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挫折,这时候就要调整心态,因为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每一天。”
  关键词: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贺明飞同学说,研究生论坛是同领域的老师和同学在一起交流,能学到特别多本领域内比较关注的知识点。他表示,论坛上对西安交通大学一位同学做的报告印象特别深刻,也是自己之前读文献里面一直特别注意的地方。他提及王志峰老师在入学时说过:读博士一定要做到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相结合。注意基础概念和基础知识的铺垫,这样的以后的科学研究当中才能走得更远。
  有同学表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研究生论坛,很高兴能与学科、研究方向相近的同学交流探讨;还有多次参加的同学认为,专家老师的点评和优秀研究生的交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文/董清风)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