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志峰
在塞维利亚的秋日阳光下,我重逢了二十年的老友——Manuel Romero博士。他依旧是我记忆中那位温文尔雅的学者,虽然银发微霜,眼镜后的眼神依旧明亮如昔。作为西班牙国家阿尔梅里亚太阳能平台(PSA)的创始主任,他是我在西班牙认识的第一位当地人,也是引领我走进太阳能热发电世界的第一位导师。
图:当老友晒出十几年前在北京延庆拍摄的照片,我感动极了,那时候中国一台定日镜都没有
2006年初秋,我与科技部李处长、周处长一行前往PSA参观考察。那时,国内对聚光太阳能热发电(CSP)技术尚处起步阶段,而PSA已是欧洲最重要的太阳能热发电研究中心。为了迎接我们,Manuel博士特意从马德里赶来,亲自陪同我们参观,他站在那片银光闪闪的定日镜阵前,耐心地为我们讲解每一面镜子的角度控制、每一束阳光如何被聚焦到塔顶的吸热器上。每一条光是如何到达槽式真空管的。那一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太阳能不只是屋顶上的光伏板和热水器,它还可以如此壮观、如此精准地与工业对话。
Manuel的讲解不疾不徐,却充满激情。他说:“太阳能不只是能源,它是一种责任,是我们留给下一代的礼物。”我记得他用手轻轻抚过一台吸热器的样机,像在抚摸一件艺术品。那天阳光炽烈,但他的话语更炽热,点燃了我们心中对光热发电的向往。
此后多年,我们保持着联系。每当中国在CSP领域有新项目落地,他总会发来祝贺;每当他的新单位iMdea有新的成果,他也第一时间分享。我们曾在国际会议上并肩而坐,也曾在马德里的小酒馆里举杯畅谈,还到我北京家里作客。他教我品味里奥哈红酒的醇厚,告诉我红酒不能超过16度,并解释了原因,后来我注意到全世界的红酒还真没有超过这个度数的。我请他品尝西湖龙井的清雅。文化在交流中交融,友谊在岁月里沉淀。
这次在塞维利亚重逢,我们漫步在瓜达尔基维尔河畔,秋风带着橙花的余香。他说:“你看,这座城市有罗马的遗迹,摩尔的宫殿,也有我们共同追逐的阳光。”我笑着点头,心中却泛起涟漪。二十年,足以让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也足以让两个国家的人从陌生到亲密。现在,我们两个实验室又都在做太阳能烧至水泥的研究。
他谈起今后的计划,首先在橄榄树旁建一座小屋休息眼睛,然后想写一本书,记录PSA的发展历程,哪怕只是为年轻人提供一点建议。我告诉他,中国已建成多个50MW级以上的商业化CSP电站,其中不少技术路线都参考了PSA的欧槽EuroTrough和定日镜的经验。他听后欣慰地笑了,眼角的皱纹像阳光下的麦浪,温暖而深邃。
临别时,我们拥抱。他说:“友谊就像太阳能,不喧哗,却持久。”我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心中默默回应:是的,这份跨越山海的友谊,就像那定日镜追踪的阳光,始终对准同一个方向——人类对清洁未来的共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