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德令哈正在推进85万千瓦光热项目,规划到2030年突破400万千瓦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这座曾因海子诗歌《日记》中“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而闻名的小城,如今已悄然完成了从荒凉到繁荣的绿色蜕变。通过光热产业实现绿色蜕变,成为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的“光热标杆之城”。依托年均超3500小时的日照资源,德令哈正以千万千瓦级能源基地为目标,规划到2030年实现光热装机突破400万千瓦,同步配套建设百万吨级熔盐储能中心与光热装备制造产业园,形成“发电-储能-应用”一体化产业生态。

光热布局夯实产业根基

德令哈是我国率先发展光热的地区,目前已建成国家首批光热示范项目中控德令哈10+50MW塔式光热电站与中广核50MW槽式光热电站,具备“光热装备制 —系统集成—维服务”全链条发展条件。

作为全国知名“光热之都”,德令哈市正加速推进总规模850MW的光热发电项目建设。其中,在建的中广核200MW光热项目采用塔式聚光集热技术路线,吸热塔高度达188.5米,工程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预计2025年12月并网发电;预计2025年12月并网发电,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18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30万吨。

拟建的众控350MW塔式光热纳入青海省2025年重点建设清单,中广核德令哈300MW熔盐槽式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已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二批)》,项目计划今明两年陆续开工,建成后将进一步巩固德令哈在全国光热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其2030年实现400万千瓦光热装机目标奠定基础。

科技创新提供核心支撑

项目推进背后,科技创新提供核心支撑。2024年,德令哈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重点攻关熔盐储能、智能镜场控制等“卡脖子”技术,目前已实现聚光精度99.5%、光热转化效率48%的关键突破;同期开工的大开口槽式集热器德令哈试验基地,正开展全球首台兆瓦级熔盐介质槽式集热器工程验证,预计可降低集热成本30%以上。

企业层面,中广核自主研发的8.6米开口熔盐介质槽式集热器系统(集热温度550℃)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青海中控的云检测系统可精准预测云对镜场的影响,其熔盐泵、电伴热等核心设备实现国产化并适配高寒高海拔环境。

政策赋能为项目落地提供保障

多重政策支持为德令哈光热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国家层面,2022年3月《国家能源局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将积极探索作为支撑和调节性电源的光热发电示范,建设光热发电项目;2022年5月国务院转发《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鼓励西部使用光热作为调峰电源;2023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300万千瓦(青海100万千瓦),正式确定了发展规模;2025年7月国家能源局在答复人大建议时明确支持海西州打造“中国光热之都”,将光热发电纳入新型能源体系核心架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首次将光热发电纳入法律保障体系,配套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办法》明确光热电量按1.5倍折算配额;财政部延续光热发电增值税即征即退50%政策至2030年,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通过政策为光热产业提供方向指引、规模目标、法律支撑与政策红利,全面推动光热发电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市场与地方政策方面,碳交易市场中,光热项目产生的CCER减排量交易价格已突破80元/吨,成为产业新的收益增长点;2024年青海省发布光热项目上网电价政策,对2024-2028年投产项目执行0.55元/千瓦时的保障性电价,为项目投资提供稳定收益预期;2023年青海省发布《关于推动“十四五”光热发电项目规模化发展的通知》,创新“光热+光伏+储能”多能互补模式,明确新能源与光热配比最高6:1的配置标准,推动光热深度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

依托政策红利,德令哈市正以产业园为载体,打造“光热装备制造—系统集成—运维服务”全链条。从海子笔下的“浪漫之都”到世界瞩目的“光热之都”,德令哈市以光为笔、以热为墨,在戈壁滩上绘就了新能源革命的壮美画卷。

延伸阅读:

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熔盐塔式光热电站‌是我国首个实现年发电量超设计值的商业化塔式光热电站,配备27135面定日镜,每面面积20平方米,可依托气象数据实现自动跟踪功能;这些定日镜能精准将太阳光汇集至吸热塔,以约565℃的高温加热10093吨熔盐,进而实现7小时持续储能。作为科普教育基地,游客可通过预约进入观景台参观。

2011年,由太阳能光热联盟理事单位——浙江中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德令哈投资成立了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2013年7月5日,一期10MW光热电站顺利投运,这不仅是我国首座光热电站,更是全球第三座规模化储能塔式光热电站。2015年,为提升储能效率,青海中控一期光热项目启动熔盐改造;2018年,二期50MW光热示范项目成功并网,2019年4月17日实现满负荷运行。从最初面临光热技术“卡脖子”困境,到如今电站设备国产化率超95%,该项目不仅为我国熔盐储能光热电站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更成为全球首个达产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稳定运行成果同样亮眼:2022年青海中控二期年发电量达1.464亿kWh,2023年增至1.524亿kWh,2024年实现1.402亿kWh,连续三年圆满完成发电量目标,展现出强劲的能源供应能力。‌‌

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光热示范电站占地2.46平方公里,相当于36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采用了槽式导热油集热技术路线,配套9小时熔融盐储热,由太阳岛、热传及蒸汽发生系统、储热岛、发电岛四大部分组成。项目的太阳岛集热器由25万片共62万平方米的反光镜、11万米长的真空集热管、跟踪驱动装置等组成,场面浩大、蔚为壮观。它们就像向日葵一样,可以跟踪太阳的转动,把热量源源不断地收集起来。2024年,中广核德令哈50MW光热示范电站完成上网电量1.41亿KWh,再创新高。2024年以来,中广核太阳能德令哈有限公司持续加大光热发电技术创新应用,围绕集热效能提升、设备可靠性提升开展技术攻关,并持续优化运行策略,努力提高发电效率。年内电站单日上网电量突破114万KWh,单月上网电量达1892万KWh,年度等效利用小时数达到2824h。其中“槽式光热电站集热效率提升”项目荣获中国水利水电质量管理协会一等成果。

站在新起点,德令哈的 “追光者” 们并未止步。随着850MW在建项目稳步推进,加上规划中的储能基地、文旅项目,这座戈壁小城正以 “世界光热之都” 的姿态,书写着清洁能源与生态保护共生的新篇章。从海子笔下的孤寂荒原到全球能源转型的标杆,德令哈的故事证明:荒凉之地,终会因创新与坚守绽放光芒。

参考资料:

德令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者:冯成熛)《光热之都铸高原标杆 领跑者开能源新篇》

人民网-青海频道(作者:况玉)《从“荒凉小城”到“光热之都” 德令哈新能源产业的绿色蝶变》

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蓝皮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