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利好政策“五连击”,光热发电有望迎来新一轮规模化发展

2025年四季度,在短短两周内,五份国家级能源政策密集出台,从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到新能源消纳调控,从场景培育到“双碳”行动白皮书,这套政策“组合拳”勾勒出“十五五”能源转型的清晰蓝图,既是“新型能源体系”顶层设计的落地细化,也是“十五五”能源转型的路线图、施工图和任务书;加上于2025年1月1日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让兼具调峰与储能双重价值的光热发电站在了发展风口上。

五大利好政策精准托举光热发展 

此次密集发布的政策并非孤立发力,而是形成了覆盖定位-市场-场景-技术的全链条支撑体系,为光热发电打通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的关键路径。

10月28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能发煤炭〔2025〕89号)明确光热发电在“煤电+新能源”耦合系统中的核心调节作用。作为自带长时储能的稳定电源,光热可通过熔盐储热平抑风电、光伏的出力波动,为煤电灵活性改造提供重要配套,这一定位让光热成为能源保供体系中的“稳定器”。

1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5〕37号)更让光热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宽。政策鼓励的“多能互补基地”“工业绿电直供”等场景,与光热发电的技术特性高度契合。目前,我国已建成多个“光热+光伏” 一体化项目,这些场景创新正加速光热从 “补充电源”向“支撑性电源”转型。

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5〕1360号)则为光热打开了市场通道。政策提出完善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明确光热发电可通过辅助服务、容量电价等方式兑现调峰价值,解决了长期以来光热“绿色价值难量化”的痛点。此前2025年7月国家能源局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870号建议(关于支持青海省海西州打造“中国光热之都”的建议)的答复中明确,光热发电兼具调峰电源和长时储能的双重功能,能够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更好的长周期调峰能力和转动惯量,是助力实现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有效手段,是加快规划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效支撑。

而11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与11月12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能发新能〔2025〕93号)则从战略高度夯实了光热地位。白皮书将光热发电列为非化石能源替代的重点技术方向,集成融合政策则推动光热与电网、储能、氢能等技术深度耦合,为“光热+”产业生态铺路。

行业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拐点 

政策红利的释放已转化为实打实的发展动能,光热发电行业正从示范期迈入规模化商用的关键阶段,核心数据呈现全面向好态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太阳能发电(含光热)新增2.4亿千瓦。

装机规模的跨越式增长最为亮眼。据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蓝皮书2024》截至2024年底,中国建成光热发电装机容量838.2MW,我国光热发电装机容量在全球占比提升至10.6%。据媒体报道,截至2025年10月,我国新增8个光热发电装机,总容量800MW,7个为熔盐塔式,1个为熔盐线性菲涅式;目前正在全力冲刺并网发电的项目有9个,装机容量为1000MW。从区域布局看,项目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西藏、内蒙古自治区,与 “沙戈荒” 大型风光基地规划形成精准对接;目前青海海西州也正全力打造 “中国光热之都”。

图:中国光热发电年累计装机量(来源:太阳能光热联盟等《中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蓝皮书2024》)

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塔式光热技术仍占主导,通过设计优化、制造工艺升级和全球项目经验积累,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突破90%,熔融盐阀门、镜场控制系统 “卡脖子”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推动EPC成本下降。

全球竞争力也同步提升。根据太阳能光热联盟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建光热发电项目34个,总装机容3300MW;规划光热发电项目37个,总装机容量约4800MW。从全球装机版图看,在建光热项目几乎全部位于中国,充分体现中国在当前光热发电产业扩张中的主导地位。

承接的政策红利的成效 

在政策指引下,一批标杆项目的落地运营,生动诠释了光热发电的多元价值。

甘肃瓜州的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堪称政策落地的典型样本。这座总规模70万千瓦的清洁能源集群,通过创新设计将光学效率提升24%,采用 565℃高温熔盐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53万吨。项目“光热+风电+光伏”模式完美契合新能源集成融合与场景培育政策要求。

青海格尔木35万千瓦独立光热电站则受益于市场化政策创新。作为国内首批享受0.55元/kWh标杆电价的项目,它通过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实现了“电能量收益+调峰收益”的双重回报。

在“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场景中,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熔盐储能项目投运后,每年可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1.28亿度,负荷范围从50%~80%拓展至20%~100%,破解了传统煤电“以热定电”的行业困局,灵活性大幅提升,验证了光热在传统能源清洁转型中的适配性。

太阳能光热联盟理事长王志峰研究员在2025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上表示,“光热发电是能源革命的战略支点,也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技术的多重推动下,我国光热发电朝着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广应用的方向发展。”从政策红利到市场爆发,从技术突破到产业成熟,光热发电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代。这就需要全行业通力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光热发电在“十五五”期间实现0.4元/千瓦时的电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