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光热分会成立大会在沪召开

11月18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光热分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以“凝聚众力量,启航新征程,构建光热发展新格局”为主题,汇聚政府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光热分会会员单位近150名代表现场参会,共同见证光热行业发展重要时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党委副书记、秘书长郝英杰,青海省能源局局长许海铭,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总会计师何海滨,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武等参加活动。

中国已成为全球光热发电新增装机的主力

近年来,我国光热发电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进入快车道。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而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已建成光热发电站21座,装机容量157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项目30座,装机容量310万千瓦,中国已成为全球光热发电新增装机的主力。

作为国内最早进入光热领域的电力央企,中广核以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与深厚的技术沉淀树立起行业典范。目前,中广核在运光热发电项目1个(中广核德令哈50MW导热油槽式光热电站)、在建项目4个(中广核德令哈1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中广核吉林吉西10万千瓦塔式光热发电项目、中广核“零碳”光储热电示范项目50MW光热项目、中广核西藏当雄乌玛塘50MW光热项目),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位居央企前列,并在青海、甘肃、西藏等地重点布局,已步入从“示范”到“规模化”的发展新阶段。

技术国产化与创新双驱动国产化率超过95%

科技创新是光热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目前,我国已成功掌握塔式、槽式、菲涅尔式等主流光热发电技术,并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光热发电全产业链,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5%,关键材料设备实现自主可控。

在具体技术领域,我国在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上成效显著。围绕熔盐槽式集热技术关键问题,开展技术研究,突破了“大开口高聚光比、高参数熔盐集热”技术难点,有效降低了项目造价;围绕塔式集热技术规模化发展中面临的远端定日镜效率衰减等问题,开展“双塔一机”“三塔一机”技术研究,有效提升了电站的系统效率。

中广核依托国家能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中心,成功研制出槽式太阳能发电集热器球形接头、大型光热电站特殊环境智能清洗装备等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产品。截至目前,中广核在光热领域已获得授权专利68项,主编和参编3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德令哈光热熔盐槽式回路试验平台已作为光热领域唯一项目入围“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首批项目清单”。

从示范到出海

“双碳”目标引领发展行业标杆项目的成功实践为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热发电示范项目,2021年至2022年连续运行230天,2024年电站利用小时数排名行业第一,积累了涵盖设计、施工、运维的全周期经验,为后续项目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范本”。目前,中广核德令哈1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中广核吉林吉西10万千瓦塔式光热发电项目等重点工程正加快推进建设运营,为我国光热规模化发展提供更多可推广的经验。

会场还展示了中广核在光热领域的最新科技研发成果。槽式集热器支架精度检测系统基于3D激光感知与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能够实现集热器支架长度、反射镜安装点及集热管支撑点的三维坐标精确测量;熔盐槽式柔性连接组件解决了传统球形接头式组件在熔盐工况下易卡涩、泄漏等问题,预计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集热器就地控制系统是保证槽式集热器安全稳定运行和高效集热的关键设备,实现了集热器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替代;槽式集热器太阳法向辐射跟踪平台是目前全球仅有的,可按ISO9806-2017标准测试采光口宽度超5.7米的槽式集热器稳态热性能测试台;集热器阻抗电加热系统为解决槽式熔盐光热电站冻堵风险提供了一套高效可靠的熔盐防冻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光热发电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规模将增长至2240万千瓦;到2050年,全球电力供应中将有约10%来自光热发电,中国光热产业正蓄势待发,准备开启清洁能源发展的新征程。中广核将以光热分会成立为契机,坚决践行中电联“立足行业、服务企业、联系政府、沟通社会”的宗旨,与各会员单位携手同行,在政策争取上形成合力,在产业发展上协同发力,在技术创新上凝聚智力,在国际竞争上共塑实力,共同推动我国光热发电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