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戈壁滩上的世界首个多能互补项目——鲁能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包括:50MW塔式光热发电项目、200MW光伏项目、400MW风电项目及50MW储能项目),竟让风光热储 “组队” 发电!这背后蕴藏着哪些科技密码?请跟随《人民网-科普中国》的镜头,一起来看——风光怎么当“日间的助力”?光热如何成为“夜间守护者”?多能互补如何奏响“绿色交响曲”?
通过中国绿发青海分公司格尔木检修中心员工王海鹏、海西多能互补光热电站经理助理工程师化宜森、格尔木检修中心光伏及储能检修班组长工程师方有军,中国绿发青海分公司格尔木检修中心经理吴珺讲述,我们了解到,青海戈壁滩上的世界首个多能互补项目,是如何让风光热除组队发电的?光伏阵列在强光照时实现最大发电量,风电场在光电的低谷期替补上线,光伏与风电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光照和风能资源,为电网提供稳定可靠的绿色电力。
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将白天的光能积攒起来,等到夜间用电需要时再平稳释放。在太阳下山后还可以继续连续再发电12小时,可以实现对电网电压的支撑。
在光资源和风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将多余电量储存起来;在光资源和风资源欠缺或者夜间电量欠发时,将电能输出供电网使用。
相比传统新能源项目,多能互补示范工程并不是几种能源形式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光伏、风电为主要输出电源,通过光热、储能电站联合调节,白天积蓄电量和热量,在光伏、风电发电的低谷期,将光热盐罐存储的热能以及锂电池存储的电能,以电形式补充到电网中。
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多能互补,让绿电发得出、用得掉,让能源转型有了好样板。
延伸阅读:
鲁能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坐落于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作为世界上首个集“风、光、热、储、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项目,项目总装机容量700MW,其中光伏200MW、风电400MW、光热50MW、储能50MW,配套建设330千伏汇集站和国家级多能互补示范展示中心一座。该电站将风电、光伏、光热、储能深度融合,达到“1+1>2”的效果,将对国内光热技术推广应用以及推动地方清洁能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示范工程中50MW光热项目采用塔式熔盐技术,占地约6400亩,工程建设1套聚光集热系统,由1座188米高吸热塔和4400块138㎡的定日镜组成、1套储热和蒸汽发生系统、1套高温高压再热纯凝汽轮发电机系统以及其他辅助设施,配置12小熔盐储热系统。项目EPC总承包方为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作为主体设计单位,全程参与了示范工程策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全过程。该工程于2017年7月开工建设。2019年9月19日一次并网成功。
光热项目是多能互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风电、光伏等间歇性电源调峰的重任。根据不同系统运行工况,可选择降出力调峰、启停调峰、平移调峰三种调峰方式,提高多能互补系统的调度灵活性,提升电力品质,稳定功率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