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肖刚教授:高温热化学储能材料研究进展

时间:2022-04-07 21:24来源:太阳能光热联盟
  在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4月2日印发的《“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集中攻关]开展热化学转化和热化学储能材料研究,探索太阳能热化学转化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互补技术。
  浙江大学肖刚教授介绍说:热化学储能主要分为金属氢化物、有机物、氨、氢氧化物、碳酸盐和金属氧化物等体系。其中,金属氧化物体系非常适用于大规模储能,因为其主要通过O2的释放和吸收(对应还原和氧化反应,以及金属元素价态变化)完成储能和放热循环(如图1所示)。该循环过程在大气环境中即可进行,储能温度可达850°C以上,在较小的温度变化范围内,储能密度可达300~1000kJ/kg(含少量显热),是相应温区显热的3~10倍。
图1. 金属氧化物储/放热可逆反应示意图
  适合高温热化学储能的金属氧化物主要有三类,钴基、锰基和铜基。钴基体系的储/放热循环特性良好,但资源有限,可用于机理研究但不适合规模应用。锰和铜的资源量大,是作为大规模储能的潜在选择。对于纯的氧化锰或铜,其氧化活性不高,多次循环后易团聚烧结,严重影响储/放热循环的可逆性。对此,浙江大学肖刚团队开展了大量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1、实验机理层面 
  针对氧化锰反应可逆性不佳等问题,通过引入铁等元素,使得氧化速率提升约1个数量级,反应可逆性提至99%以上,如图2a;并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该复合金属氧化物储/放热过程的强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Small》期刊上。
  针对氧化铜团聚烧结问题,提出基体-载体表面修饰改性方法,发现铝元素可与金属氧化物结合形成稳定的尖晶石型载体,均匀分布于晶体表面,同时放热速率提升4倍,如图2b(ACS Appl. Mater.Interfaces, 2021)。目前国外相关研究中储/放热循环通常不足100次,肖刚团队的储/放热循环试验1000次后仍保持98%以上活性,如图2c。
  针对热化学储能对不同温区的需求,提出利用替位式掺杂方法,在锰酸铁中添加Li2O,形成Li2FeMn3O8,储能温度显著降低;在BaCoO3的B位掺杂Mn元素,提高了储能温度(iScience,2021)。该掺杂方法可在150~300oC范围内定向调控储能温度,丰富了储能温度范围,如图2d。
 
图2. 实验机理研究部分工作
  2、应用层面 
  研究最终目标是投入实际应用,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发展需求,肖刚教授带领“浙大太阳能”团队设计并建立了兆瓦级太阳能热发电综合试验平台,如图3。试验平台占地约1万平方米,定日镜面积2000平方米、塔高40米,最大热功率可达1000千瓦。利用该基地开展了百千瓦级热化学储能试验研究,如图4,探究实际运行过程中储能装置的储/放热调控机制,储热温度可达850℃以上,为大规模应用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
   
图3. 浙江大学太阳能热发电综合试验平台
图片图4. 储能装置及储能模块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