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温差长距离余热供暖”新技术,余热供暖大有可为

时间:2021-04-02 09:28来源:中国改革报
  去年入冬以来,受大范围持续极寒天气等因素影响,我国居民采暖保供压力骤增。南方地区新增采暖需求旺盛,加剧电力负荷增长,局部地区出现“拉闸限电”。北方局部地区、时段天然气供应偏紧,煤炭价格大幅提高,供暖保障面临较大压力。我国自主开发的“大温差长距离余热供暖”新技术,为保障冬季居民采暖提供了“安全、清洁、经济”的解决方案,在“碳达峰、碳中和”及清洁供暖要求下,应用前景广阔。
图:工作人员在河北大唐国际张家口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检查热网循环泵(新华社发武殿森 摄)
  该方案的核心技术是将热网回水温度由通常的60℃左右革命性地降低到20℃左右。与普通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式相比,其特点是电厂首站与热网的供回水温差提高近两倍,实现供回水“大温差”。
  一方面,可显著增强输热能力,大幅降低输热成本,从而可使远距离的余热资源得到经济性利用。该技术突破了原来公认的20公里的供热经济半径,输送距离小于100公里时其综合供热成本低于燃煤锅炉,距离小于300公里时比天然气锅炉更经济,可大幅扩展余热供暖的应用场景,使得我国大多数北方城市都可采用余热供暖模式。
  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挖掘余热潜能,大幅降低供热能耗和成本。采用该技术方案后,传统热电联产的单位面积供热能耗可降低约50%,同时还可为高效低成本回收利用其他工业余热创造条件,节能、减排、降碳综合效益显著。
  目前,大温差长距离余热供暖技术已在大同、太原、石家庄、银川等地得到工程应用,供热面积超过2亿平方米。以太原项目为例,2016年,大温差长距离余热供暖示范工程建成投运,将40多公里外的电厂余热引入市区,形成了以远离城市的电厂余热承担基础供暖负荷的清洁供暖模式。太原市大温差长距离余热供暖工程实现了“安全、清洁、经济”的“三赢”效果,推动了供热领域的技术革命。
  一是有效提升了民生供暖安全保障水平。历经4个采暖季运行,2020年大温差长距离余热供暖工程供热面积已达到7600万平方米,一个项目便肩负起太原市三分之一面积的供热重担;同时,余热供暖大幅节省“以气代煤”清洁供热的冬季天然气需求,缓解了天然气季节性供需突出矛盾,供热和供气实现“双保”。
  二是节能减排降碳综合效益显著。与传统的燃煤供暖方式相比,每年节约供暖能耗120万吨标准煤左右,与此同时,该项目的实施还直接推动关停了太原市区四台30万千瓦燃煤热电机组,替代燃煤锅炉房4505座,拔掉燃煤烟囱5017根,每年压减燃煤消费约4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700万吨,降低二氧化硫等常规污染物排放近1万吨,能耗、碳排放、常规污染物排放实现“三降”。
  三是经济性好。该项目每平方米供热面积投资不到100元,与现有燃煤锅炉成本相当,远低于天然气供热。该项目不但大幅减轻了太原市政府的高额供热补贴压力,并且使得居民采暖价格保持稳定,综合社会成本大幅降低。目前,北方众多城市,特别是采暖需求刚性增长的省会城市,纷纷计划采用该技术,以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背景下的民生供暖难题。济南、西安、郑州、呼和浩特等城市正积极论证可行性,涉及供热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
图:2020年11月12日拍摄的山东威海文登区金岭山庄清洁能源供暖站(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据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消息,2020年山东完成35.84万户“煤改电”清洁采暖工作,2020年采暖季预计将节约标煤2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8万吨、二氧化硫2万吨、氮氧化物1万吨。
  目前我国城镇供暖面积约150亿平方米,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30年将达到200亿平方米左右。据调研结果,我国北方地区余热资源非常丰富,仅当前300MW以上火电机组的余热资源就可满足160亿平方米供热面积的能量需求,进一步考虑利用大型数据中心、钢铁厂、化工厂等余热资源,则可满足2030年全部的供热需求。
  当前,大温差长距离余热供暖工程应用面积仅占我国余热供暖潜力的1%左右,未来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到2030年,如果采用该技术解决120亿平方米的供暖需求,与当前北方供暖平均技术水平相比,供暖能耗将节约1.2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3.1亿吨,二氧化硫等常规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近43万吨,每年可节省运行费用720亿元。同时,还可拉动1万亿左右的绿色投资,积极推动清洁供暖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后疫情时代的经济绿色复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中。冬季清洁取暖一头牵着百姓温暖过冬,一头连着蓝天白云,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余热供暖为保障民生采暖提供了“安全、经济、清洁”的“三赢”解决方案,并且可为推动北方供热“碳达峰、碳中和”做出重要贡献。保障民生供暖,促进实现碳中和,余热供暖大有可为。(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 康艳兵 付毕安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吴彦廷)

注:本文章转载自中国改革报,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