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纬18度的阳光洒向琼州大地,海南正以清洁能源岛建设为笔,在碧海蓝天间勾勒出一幅 “绿电为墨,创新为纸” 的低碳画卷。这座中国最南端的岛屿,正用海风与阳光编织着属于未来的能源密码。在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指导,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综合系统专委会、海南省可再生能协会主办,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热发电专委会等联合主办的“海南清洁能源岛2.0版绿色低碳发展大会”上,专家给海南划了 “阳光重点”。
海南的阳光有多值钱?深度参与能源法起草专家、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原副司长梁志鹏在《贯彻落实能源法,助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报告中指出,绿色低碳发展是能源法核心目标之一,该法构建了多项基础制度,如确立优先开发可再生能源战略定位、实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等。这是能源法里藏着的“硬指标”——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以后买能源就像买蔬菜,得先看“绿色标签”,煤炭、石油这些“黑伙计”要慢慢让位于光伏、风电、光热这些“绿朋友”;分布式能源创新机制,海南的阳光这么足,每家屋顶都该变成“微型发电厂”,发的电自己用不完还能卖给电网,就像“把阳光存进银行赚利息”。
海南的独特,藏在年均25℃的温润气候里,更藏在日均5.1小时的充沛日照、年均6.5米/ 秒的强劲海风之中。依托这些 “老天爷赏的饭”,海南早已埋下清洁能源的种子——全岛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70%,环岛沿海的风电场如银色琴弦,将海风转化为绿电;西部荒漠中的光伏矩阵似金色棋盘,把阳光编织成电流。海南示范性制氢项目落地,绿电+绿氢”组合拳,敲开高碳产业脱碳的新大门,周孝信院士表示,随着《能源法》确立氢能战略地位,我国正加速“风光制氢+多能协同”模式探索,以海岛微网等场景验证技术可行性,同步推进标准体系与全产业链布局,为全球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中国方案。
《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典型案例》的发布,揭开了海南的 “解题思路”,在制度层面,全国首个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让绿电成为 “硬指标。
最吸睛的当属 “太阳能海底滑雪场” 构想——用阳光集热储热驱动制冷造雪,在 35℃的热带海岛实现 “冰雪奇缘”,这既是技术浪漫,更是海南对 “多能协同” 的极致探索。
站在海口湾畔,看远处风电场叶片轻旋,近处光伏板波光粼粼,这座热带岛屿正在证明,清洁能源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与碧海蓝天共生的生活方式。当海南的阳光能发电、海风能制氢、海浪能储能,这里的每一次呼吸,都在向世界传递同一个信号——零碳未来,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在。